张中行先生为几个阿拉伯数字,最近是第二次“动感情”了。他是为文章中的汉字数目字屡屡被不由分说地改为阿拉伯数字发“怨气”。而这“怨气”又是冲着一个“规定”来的。
这个“规定”,就是十多年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联合制定的《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》(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公布,二月一日起试行),因为是权威部门的“规定”,所以新闻、出版部门都必须恪守遵行,以至于一些编辑见到汉字数目字就马上不由分说地改为阿拉伯,也因此,弄出了许多“别扭”:“八十年代”变成了“80年代”、“三国”变成了“3国”,乃至出现了“打死9人,打伤数10人,抓走200余名乘客”之类的句子。因为“别扭”,所以张老先生要“为汉字争坐位”——这也是他第一次“动肝火”时写文章呼吁的题目(文载一九九四年八月十七日《中华读书报》)。可是,五年多过去了,为汉字坐位没争到,“阿拉伯”却更加恣意横行,乃至泛滥成灾了。而张老先生也终于由“愤怒”转到无可奈何的“哀求”:“走到编辑、电脑、校对诸人座前哀哀上告:‘可否高抬贵手,不改为“80年代”?’”
一方面汉字数目字被不管三七廿一地改为阿拉伯数字,确实“别扭”,也有许多作家、学者分别从汉字特点、文化传统和书面及阅读效果等方面指出了这些“规定”的不合理,除了张中行老先生外,对此大有意见的还有于光远、龚育之、李普、罗新璋、赵大年、钱卓麟诸人,“提意见”,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,最早对此提出异议的远在一九八九年。可是,另一方面,“试行”的“规定”则仍然对此“充耳不闻”,不理不睬,岿然不“改”。弄到于光远老先生浩叹:“谁来与作者们对话”——他曾经把对“规定”中规定汉字数目字改阿拉伯数字的异议送交国家语委,国家语委则由收发室同志署名、并盖上一个公章、给了作者一张收到文章的收条,算是收到并看到,要讨论讨论,研究研究了,所谓的对话也仅止于此。
而这一“试行”,却就试行了漫漫的十二年。
按说“试行”,就意味着可能有的不完善、不规范,也意味着还在实践中摸索,要接受实践的检验,并会随时听取各界的意见、建议,不断修改以臻完善——而“试行规定”自己恰恰也是这么说的:“在试用过程中可随时提出意见,以便进一步修订。”可是,意见倒是“随时提出”了,“进一步修订”却未曾见到,不但未曾见到,竟至一试行便万事大吉,再也不理不睬,不修不改了。
但是,“阿拉伯”的别扭却实在是别扭,现在,有人已经写出了这样的句子:“我今天10分高兴,全年级上100名同学中只有我和王强2个人考100分,确实不容易,因此我10000分激动。”——尽管这是小学生写的句子。
(浙江嘉善报社蹇庐氏)